《捕捉儿童敏感期》摘要
序
我们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
第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啦
婴儿用口认识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唤醒自己的身体,包括手和脚。
在最早,口全方位地被使用和自我训练,以便健全口的功能,口里什么都放,放到塞不下为止,再吐出。不仅如此,同时口还肩负着发現这世界的工作,连“软”与“硬”这样抽象一点的概念,幼儿也都用口来认识。儿喜用口来分辨。
成人仅仅把它理解为吃,按计划地吃,并关注节约。这是个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孩子吃的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这是一个生命系统的价值观。
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岁以后。
再大ー些,满足口的需求依然是一种心理的需求,常常表现在玩了,还不能是一个完满的结東,玩了,吃了,才会画一个完满的句号。
在蒙特梭利看来,有两样东西和人的智慧紧密相关:口与手(在谈语言敏感期时会详细谈口)。当一个儿童能自由使用他的手时,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在成长的生命阶段,儿童需要的是交换背后的秘密和感觉。这是最早儿童对物质世界物与物交换的发现,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判断出此物与彼物之的各种差别,那是利益的关系。
敏感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的到的品质,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好像一个走过来的生命,转身在看身后尚未走来的生命而自然产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让生命自然地成长,是最高的道德。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
在孩子1岁多时,寻求秩序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自然需求。
儿童对教师、对环境的爱和依恋,说明学校(幼儿园)的环境是一个和谐的环境。
儿童依恋老师是他情感的需要,也是他不能独立的表现。但儿童正是通过对成人的依恋而走向独立的。
儿童刚刚开始形成自我,要区分你的、我的。这种区分首先是通过某物。要区分你我,就必须和另一个人产生关系。
交往对他的心理影响远远超过实际的交往内容。在交往中儿童学会遵守秩序、调整自己,为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智能打下基础。
2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到了三四岁,儿童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开始感兴趣;五六,开始能选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旋律中较为复杂的音乐;6-岁时,儿童已经能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妙感受,某些孩子会为此而流泪或是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5岁时可以把握想要表达的事物的宏观形状,比如人,儿童可以抽离出人的基本特质:眼時、嘴巴、四肢…再大一些开始对细节有了发现和用绘画表现的能力。也可能儿童的眼睛在年幼时,需要高度抽离事物的主要特质,这正是儿童从宏观入手,再进入微观的绘画历程。
人有个体和群体两种状态:他进入群体,在群体中展示自己,显现自己的能力、形象、品格和价值,寻求交流、接纳、认可和给予;当他进入一个私人空间独处时,会放松、无所顾忌地做事,以释放自己。
迟到的敏感期,一个个补上来了
敏感的孩子需要更细心的理解和呵护、更多的爱与自由。
你不能为未来打造一个人,孩子不是个东西和物件。我们只能陪同孩子走过眼下这一步,而且是快乐地走过。这是爱。我们要把这些慢慢剥离开,使我们开始关注觉察到我们的生命,而不是关注我们对未来的恐惧。
儿童需要爱,终究的目的是走向全然的人格的独立。但表现形式却是占有和依恋。
对妈妈爱的依恋,是为不再依恋妈妈的爱,为离开妈妈做准备。
当幼儿发现语言可以变成一种力量时,在成人看来就成了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与其说是儿童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自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
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是儿童发现语言还可以表达力量,这是对语言能力的进一步的发展。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烈,证实了语言的力量性。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大家不妨一试。
其实儿童还对有歧义的语言、幽默的语言敏感。一个语词有两个意思,也让他们觉得非常好玩!
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天赋——一些天赋依靠发现,一些天赋依靠鼓励,还有一些天赋由后天赋予,可以可以叫“后赋”。但有了天赋的最基本条件,还要看在相应的敏感期中,是不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环境。这就叫潜力开发。
伴随母爱,儿童心智全面发展
在某个敏感期中,儿童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便持久、专一;他不仅热爱,而且要出成果;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要结合生活;不仅要结合生活,而且要求被欣赏和承认。在爱和自由的教育中,要培养和保护的就是这品质,这种专注、投入的品质。
后来发现她问得越来越多时,我才意识到,这可能是她的又一个敏感期到来了:对词语和概念的敏感。
当父母和教师的语言简明准确时,孩子就有了发展语言的环境。
在自由中,放松的儿童可以自由地表达时,那声音就不是语言本身了,它就伴随着力量、真实和深刻,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都会很好。
家长改变了随意的说话方式,这种改变不仅在语言本身的准确上,它还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语言也是思维的外在表达,甚至就是思维本身。
捕捉语言当下的感觉并马上说出,非常重要。
在孩子的关系中,总会出现你的、我的…我如何保留我的,你如何保留你的……我如何在你的和我的之间选择……我如何听从我内在的声音而拒绝你,你如何面对被拒绝而尊重他人…我如何在交换中保持我内心的平衡,权衡我真正的需求……我如何面对你给我的压力,而不失去自己,你如何在被接纳或者被拒绝中,都感到愉悦而保持自己。
这是在幼儿园里和同伴自由交往中完成的,不是长大后再学的。
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所学,一定要被使用在生活中,这个实践的过程便是肉体化的过程。就像孩子得到一块手表一样,那一天,他大概几十次地告诉父母现在几点了,这样的过程就把时间、时钟…彻底内化并搞清楚了。
当“学”成为生活,才叫乐趣,才叫学。
第二章 0~2.5 岁
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刚出生的婴儿,会到处寻找淡淡的阴影和阴影的边界。
婴儿视觉的敏感期是在出生时唤醒脑内神经元的工作,或者说,这是一种脑内完全的建构工作,所以这个时候,儿童的视觉从不会偏离在生活环境中的明暗相交的地方。
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最后把整个勺柄往嘴里塞,可能想感觉勺柄的长度,整个过程他的表情仍然很放松。
儿童口腔的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
显然,由于家里过度的保护,淼淼口腔的敏感期推迟了。
在长牙的敏感期,应该给幼儿提供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吐了又嚼,但从不下咽,有时会卡住,但幼儿会自我调整。
口腔敏感期过渡时间的长短跟所提供的满足条件有关。
玮玮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
儿童无意中用口、用牙齿认识事物,和人有意使用牙齿攻击有着本质的区别。
很多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咬”人。
口不仅仅用来饮食,在最早先,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对一个3个月的婴儿来说,他能用口首先是为了发展和独立口的功能。其次,他使用口来认识的先是他自身,他要认识甚至是唤醒自己的身体,他透过这样的吮吸来把手解放出来。最后,他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手的感觉是这样开始的,他的世界也是这样开始的。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八、九个月的时候,孩子非常喜欢用手抓捏黏稠和软的东西。反复抓捏之后,再放进嘴里品尝,这是这个时期最喜欢的。黏稠的东西比沙更进一步,使儿童容易抓握住,并在孩子的抓捏之下定完全改变。这实际是一种智能的活动。
八九个月的儿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手的活动,而是有着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给儿童设置了很多障碍,剥夺了他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
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因孩子而异。
出生的头两年,孩子们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期间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他的敏感期会顺延。让孩子在6岁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理想的成长状态。
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禁止了儿童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儿童的思考。
手是身体功能中最伟大的智慧的工具。
走——从最初的要成人拉着手跳,到独立行走,到要上下坡、爬楼梯,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
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重要的走的敏感期的组成部分,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当幼儿学会上下坡,他就真正地、完全地学会走路了。
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2岁前出现。这时儿童开始喜欢在楼梯上爬上下,先用手判断上下之的空间距离,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
走的敏感期大概从7个月开始出现。起先孩子拒绝坐,不断要妈妈拉着双手跳,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走,看上去像是在跑。
这时,成人应该放弃自已的走路节奏、生活节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
当儿童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一件事上,并反复地重复这件事时,我们知道,这就是儿童的敏感期。
孩子总是充满热情地走着,而我们却疲惫不堪地跟着。在孩子的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成人选择抱着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去活动去探索,这就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的机会,也阻止了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走向独立的脚步。
空间——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因为父母的原因,策策对环境建立了很好的安全感。在8个月时、策就开始全方位感知空间、探索空间了。
如果一个孩子在几个月时就知道如何战胜阻力、不断探索,你能够想象他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吗?探索世界是人的自然天性,这一天性能否得到发展取决于是否得到了及时、足够的爱和能够探索的自由。
儿童通过抛撒、移动物体来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是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
所有的孩子出生时从子官摔落到一个大空间中,首先要体验的必须是空间。他要在空间中体验空间,使用自己的身体体验空间,然后透过超越自己的身体,探索这个物质世界的空间,才能够把自我跟现有的物质世界完好地结合在一起。
直到5岁儿童才逐渐发现,所有的事情和愿望是要通过时间来完成的……直到孩子在内心不仅感觉而且可以把握时间。不仅事情需要多少时间,而且获得什么样的心理和智力需要多长时间,也开始在孩子的内在建构出来,时间的智能变成了一种高智慧的历史感,世界和自己就被放进历史的长河和宏观的把握之中了。这个过程是依靠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完成的。
我们知道儿童空间敏感期的发展从0岁开一直持续到6岁……他首先会发现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他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拨拉到地上,然后寻找,再拿到高处,拉下来……一个空间里边的能抖出来,外边的能塞进去。
紧接着儿童开始不断垒高、推倒,再高、推倒……接着儿童会对一个狭小的空间非常感兴趣……之后儿童对爬到某个高处开始有兴趣……
开始喜欢从高处往下跳跃。儿童透过经验发现对这一空间高度得到把握,能够再次承受,就会探更高的空间。
儿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凡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个在视觉上表现出低洼的部分都不会爬过去。这证明儿童对环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卫意识的……妈妈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不要把这危险“说”给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杯儿童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
孩子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空间中来感知不同的空间。
感受空间,发展到承受更大的空间,这实际同时也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的过程。
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把物品贴身放置或攥在手里是儿童的行为方式。这可能给他一种感觉,一种拥有和不让这个东西转移的感觉。
占有的敏感期又在借助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来发展。
看微小的东西需要专注,需要耐心,需要聚精会神,需要时间。这些甚至比那观察的对象本身还重要。
儿童在1岁半到2岁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1岁到1岁半左右,是儿童能够将手的活动和整个身体的平衡联系起来的时期。
这正是儿童的生命不同于成人生命的地方。成人用知识和大脑来理解世界,儿童则用自己的经历将环境内化了,这就是创造生命。
儿童对细小事物的观察与热爱,是对已无暇顾及环境的成人的一种弥补。
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坏境。
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
认知是以逻辑的秩序表现的,精神是以法则的秩序表现的,心理是以规律的秩序显现,统合起来我们说内在的秩序是以智慧表现的。
如果儿童的内在一定是秩序的,那就一定需要外在秩序的配对。
有了内在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変得有界限、承诺、规则、友善,关系就以持续发展下去,关系也将是和谐的。
秩序还是诚信的基础。
区分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本身并不是秩序中的关键。儿童内在的秩序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秩序指的是物质环境的秩序、人文环境的秩序、心里环境的秩序。
一旦成人不能保证这种秩序,它就会被权威取代。
模仿——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并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使用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
“模仿”是0~3岁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
“模仿”是指孩子重复原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
模仿是儿童对自身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他看到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和焦虑。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现这个行为的时候,也不能模仿。
儿童要透过这一个过程由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更高的状态中,也是儿童从内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半年的时间。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孩子乎没有自我,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须通过这一阶段才能形成自我。
一、让孩子去做,模仿没有对与错;二、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满足儿童模仿的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使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他也拒绝给别人分享妈妈为他带来的分享物。他对成人未经允许就触摸他也极度愤怒……
未经儿童允许,教师不能触摸儿童。可是成人总是控制不了自己,在向孩子表达情感时忍不要拥抱、亲吻、触摸儿童,而往往未考虑儿童的自身感受。
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道德是因为审美而建构和形成的。
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审美,并且是宏观的审美,在这个时候悄悄地走进了人类早期的感觉和思维中。
当儿童把高度的审美透过外在事物完善之后,就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
分享成长
儿童对符合自己心智并且变化大的玩具兴趣大……任何一种人为的玩具都无法与大自然的赋予相媲美,沙和水适合所有心智状态的孩子,玩法变化无穷,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心智,进行自已的玩法。这就是大自然赐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表达喜爱之情,身体语言比用口头语言要真切。
成人的改变往往是从语言的改变开始起步的。
第三章 2.5~3岁
建立概念——儿童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オ叫作自私。那么自我呢?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0–6的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他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
儿童必须要走他想走的路。走自己的路就必须先形成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会表现得更为充分一一从排除他物,到说出“不”,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到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建立和派生出优秀的个品质、专注和意志。
当儿童选择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专注。
独立促使儿童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秩序——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但尊重孩子这生命现象是首要的,所要做的就是: 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当这个工作过程被打乱时,孩子会焦虑,直到解决问题,他才会松一口气,投入到下一个工作中。
分享成长
2岁时,婴儿开始对他人说“不”,在意志上把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这个“不”是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宣言。
3~6岁,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区别于人的内在模式和秩序,自我基本成形,在心理、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人格独立的基础。
6~9岁,儿童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有关生活的常和艺术的品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自我的形成加进了人类文化的特质。
9~12岁,儿童开始有了有意识的学习心智,他认知不再受环境的限制,而是能扩展到整个宇宙。此时儿童的道德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第ニ个时期(第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是0~3岁),他未对智性方面的兴趣视这一时期环境提供的机遇而定。
有了这样一宽泛的知识基础,一个人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哪一个领域进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12~16岁,青春期到来时,心智开始转向外面的世界,开始对人和事有了兴趣;在学科上也有了倾向性。人的基本的成长形成。
孩子的烦恼表现在他的显意识,孩子的压抑表现在他的潜意识。显意识通过话语表达,潜意识则在睡梦中流动。
孩子不仅会把规则变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还会把它变成一种通则;孩子喜欢规则,就会把规则当作礼物送给父母、教师和喜欢的朋友。
新环境是否安全,成人靠经验和理性来断,儿童却做不到。陌生的环境使儿焦虑、紧张、恐惧,充满了不安全感。助儿童熟悉新环境、消除不稳定的情绪,使他心情好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他的情绪,给予他爱和自由。
第四章 3~4岁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桓桓是怎样感觉的呢?那个光碟离开他的手会消失或者会被别人拿走。
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
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
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
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
有些孩子在未到3岁就提前进入这一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激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他选择玩具的颜色,选择衣服的颜色,等等。
儿童画画和儿童涂色这两个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画画,常常使用一个颜色,一支笔。有时候一幅画全部是铅笔画出的,但在最后,孩子会慎重地在这幅画中点一个点,就一个点是带有色彩的,这是儿童对色彩的特别的重视。尽管使用不多,但色彩被儿童特别地在意识中拎了出来。
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家长和教师改变了随意的说话方式,这种改变不仅是语言本身的准确和风趣上,它还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儿童对语词的使用和解释来自成人,来自同伴,来自生活,尤其来自父母和教师。当父母和教师的语言简明准确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都不错。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追求完美——从要求食物完整发展到了对所使用的用具、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从2岁开始,孩子最常见的活动就是涂和剪。
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自我形成的早期,一定是从占有可触摸的物开始的。这是区分“我的”的自然方式。如何感觉“我”,当然从“我的东西”开始感觉,后一步步建构从具体的“我的”,到意识的“我的”,到一个完全无形的自我……所以,占有的目的是获得占有物背后的含义,不是占有占有物本身。
就像其后,儿童拥有某一物,是为了获得某物背后的意义。如果获得的太难,儿就忘记了获得物背后的东西,而把注意力放在获得物本身上,这就是真正意义上占有了,占有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了。蒙特梭将这称为“儿童的歧变”。
逻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
绘画——儿童与生俱来的表达自我的语言方式。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始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形、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重新来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重新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
延续秩序——从具体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里秩序。
如果儿童内在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或是老师,儿童就会怕学校、怕老师。这种无序的环境使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人际关系——一对一地交换食物和玩具。
儿童是通过物品来发展的,或者说儿童是通过消费物来发展的。儿童必须首先拥有物品,才能消费这个物品。这就出现了物品的所有权问题。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教师一定要帮助儿童建立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不打折扣地实行这个原则时,我们发现,儿童是愿意让伙伴分享玩具的。
到了5岁左右,儿童必然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种成长的规律,但在此之前,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也要告诉其他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拒绝。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在军队式的集体中建立的,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交往、对话、活动的过程而建立的。
分享成长
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讨皮肤来获得爱的。
如果一个孩子正在玩或是正在操作一样玩具或是教具,另一个儿童也想使用,他只能等待别人用完后再用。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他自己。每天都要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就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会等待。
但通过这个例子我突然认识到,这里还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我们首先约定了一种规则,并不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规则,共有的环境成为孩子练习遵守规则的场所,而遵守规则是儿童的天性。
你是否可以尝试着把孩子自身和孩子做的事区别对待:你是爱孩子的,但你不喜欢他这样做。让孩子感觉到这点,孩子就会安心和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行为。
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已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
首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对自己和他人身心无害的事都不能算错。其次,儿童是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
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成人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这个过程他就知道什么是错误,犯错误是什么感觉,然后他会改正这个错误。
如果成人爱孩子,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儿童就会使用正确的做法而放弃错误的做法。这是正常的良好的成长模式。
生命和生命的连接才是爱。这种真实是人类世界共有的故事。在孩子这儿一样美妙。
成人对于劳动或者出于责任或者出于目的,已经很少去感受其中的奥妙了,而孩子们却是真正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感受生活的意义,在这些点滴汇聚成的小成长里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第五章 4~5岁
出生——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来源。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感到孤独、无能、无安全感,首先是来自人同自然界的基本联系的丧失。
情感——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
人际关系——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互相依恋。
他对交换如此渴求令我惊叹!我也发现每交换一次他就积累次交往的经验。
很多时候他还想将自己的玩具要回来或再次交换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复杂的感受:交换后后悔时难过,交换成功时喜悦,渴求交换时焦虑,等等。
经过一年多的交往,现在,我发现他开始用己的个人能力和魅力来结交朋友了,也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依然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儿童,一类人是对物感兴趣,一类人是对人性充满兴趣。
对物感兴趣的小朋友,他们会因对某个事物兴趣一致聚在一起,比如说一起玩车,一起玩机器人,一起玩飞机。他们对人之间生的关系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共同的事物感兴趣,这种状态非常像成人的俱乐部,比说摄影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等。
另一类是,对人感兴趣的这部分小朋友,他们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发展。比如说,他们最早期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控制住了,被控制的孩子会依附于对方,几个月以后,被控制的孩子发现,依附会使自己不独立,心里不舒服,不能依附于他人,自己必须独立。这个时候,斗争开始了,反拉制和反依附。几个月之后,儿童终于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依靠规则来建构的。
“……我们就建立了一个规则,谁也不控制谁”我们说人际关系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一个认识人际关系的周期就被完好地形成了。
婚姻——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
婚姻敏感期旨在发现婚姻关系的本质和核心。关系是彼此相爱的,互爱是结婚的基础。达不到彼此相爱,就可以重新选择,不会因爱而失去选择生活的能力。
儿童形成结婚的概念,表明他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地、正常地、科学地和孩子交流。
实际上,当我们告诉孩子他可以重新选择的时候,就等于帮助孩子选择了一条出路,这个状态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立刻就发现:我是可以重新选择的。
审美——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
审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所用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后上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
数字概念——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
这3个小女孩都5岁多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同质的数量有感觉和概念,但转换成钱币,就抽象了一些,就有些模糊了。他们对一张一张的纸可以数清楚,转换成纸币,对写在纸币上的面值,这样的抽象数字就有难度了。这是一种关于数的新的挑战。所以,光靠说是没用的,孩子需要先使用感觉,从具体的实物开始操作、抓握、感觉,然后发现转换的、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数在生活中总是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操作过后,数学的应用的理解力会大大提高。
身份确认——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在成人看来,童年是梦想的时代。但对于儿童来说那梦想也就是真实。
这个过程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游戏,是儿童在内化这些人物背后的人格特征,可能有公主的高贵,龙的有力,超人的神奇,机器人的变化中的机动……这些在童年都会被孩子内化在自己的生命中,这正是自我创造的特征。过两三年,儿童也许不再把他的愿望付诸行动,愿望只是他的心理活动。然而无论怎样他以他的方式和偶像交流。
这就是身份敏感期的内涵。
性别——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在某一阶段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好奇,想了解身体每一部分的名称。
这种认识包括: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名称,这些部分有什么用途,有怎样的结构,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等等。
在孩子对某一事物敏感时,作为老师,应该用这个机会告诉他一个个准确的名称,形成初始的概念。这是概念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在名称中加进越来越多的内容,是概念的发展阶段。和孩子的相处中纠正和发展概念,力求对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刻和准确,是概念的完善阶段。
音乐——儿童生来具有音乐品质。
绘画——儿童生来具有绘画品质。
敏感期到来时,儿童都是不分时间、地点,一直做他感兴趣的事。从早晨做到晚上,甚至午饭也不去吃,有时持续许多天不出教室或不进教室。到了家,会工作到深夜。老师或父母常常很矛盾,这样孩子的身体是否受得了?是否让孩子这样持续做下去?
我的观察是,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毅力是惊人的。这种热情和毅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不用夸赞和奖励,不用培养和锻炼。但要加以保护。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我们成人,我们这些希望儿热爱学习的成人,用我们旧有的所谓经验和想法,把这样的品质破坏了。
符号——孩子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感兴趣。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特梭利教学理论的经典用语,是儿童发展中的条件。儿童把文字和语音与它指称的对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联系起来,使文字在儿童那里获得了它本来的意义。
在我们学校里,只有孩子的敏感期到来时才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并且一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因为孩子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的是要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
0~6岁的儿童,必须在6年中,字会把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秘密,创造一个自我。
首先是孩子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分离开开始。
所以儿童要用6年的时间或者更确定地说是7年的时间,依靠感觉,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剥离开,把这个物质的世界的此物和彼物剥离开,并且,建立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物与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是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所预定好的,谁不遵守这个法则,就要承担不遵守自然法则而导致的代价。
其次,儿童必须在这6年中,创造出一个自主的内在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自我。
文字,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符号,即使儿童到了5岁时有了认字的愿望,也是把它作为和物质一样的存在,是一个符号,一个绘画,一个涂鸦……既而他们又会发现,这个符号原来与可触摸的东西,是可以配对的,这个配对会给孩子带来欣喜。
因为儿童这个时候成长的是生命,建构和创造的是自我,而不是用这么珍贵的时间,来学习一个技能。
分享成长
专注和充分工作是完整度过敏感期的提。儿童从对事物的专注中整理和发展自己。如果儿童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中,拥有选择的权利,专注的品质自然就会形成了。这就是自由的意义。
儿童会利用或有意制造一些特别的情景以便获得别人关注。
茜茜在看老师专注地吸尘,心中充满了爱意,不去打扰老师。茜茜感受着为老师工作和工作成果的愉快,在老师安静、专注的工作中感受着生活。的确,孩子的心灵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的溪流。
让孩子在他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选择一条他自己的发展之路,结果会比我们想象的好。但成人不了解孩子,不给孩子这个自我发展的机会,或者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敢“冒险”让孩子自我成长。成人难以想象个自由中的儿童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成人得到的自由很少。
物品的所有权怎样明确、怎样取得、怎样转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然也是孩子们要面对的基本问题。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问题。
人需要依赖物品而生存,儿童要依赖物品而发展。获赠、交换是儿童取得物品所有权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 5~6岁
婚姻——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儿童要得到准确的结婚概念,看来需要在生中经过多次讨论,并在真实的场合使用这个词。这也是儿童得到其他概念的途径。
书写——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
数字逻辑——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平时在幼儿园,孩们依据自己心智的需要选择进度和教具。教具的操作,可以让孩子在感觉中最后走向抽象,这样所学就可以内化了。实物教学的意义在于孩子可以把其中的逻辑、逻辑关系搞得清清楚楚。不是学,而是“吃”了进去。这就是自主和具体操作的功能所在。
社会性兴趣——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处于社会性行为敏感期的孩子们,他们渴望更多地认识社会,渴望更多地了解社会规则,渴望更多地学习社会行为,渴望直接体会社会性情感……
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每周都有社会实践课,孩子们选择的活动总有不同。有时去大学,有时去花圃,有时去卖报,有时分组到各家去做厨师,有时共享自然……这个课程的设置使孩子的视觉扩展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到小学,9年的时间,孩子的认知就这样被延着、扩展着。
儿童通过带有规则性的活动来充分体验规则。儿童愿意建立规则,并共同遵守规则。这是儿童在成长中自发完成的。
动植物、实验、收集——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5岁左右,儿童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幼儿园、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在生活中、自然中学习的机会,让子们同自然产生联系。仅借助于书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5岁过后,儿童会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这段时间内,他对各种知识和情感产生强烈兴趣。只是每个孩子的关注点不同,时间的短也不同: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不等。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什么都不做,每天就看摸、说这方面的知识。“科技之光”这样的专题节目是这段时期孩子的最爱。这时,自对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时成人来教孩子,孩子的敏感期就会大打折扣地流失掉;如果没有成人专心地倾听,孩子敏感期的激情和兴趣也不会这么持久和深入。这就是我们不断强调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原因。
延续交往——结束一对一的交往,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
在小团队中彼此认同,相互学习形成一种愉快、默契的合作关系。
他们常常自己解决问题,基本不需要老师出调解,同时也很在意彼此的态度。
5岁以前,孩子们交往的特征常常是一对一,通过交换物品、食物、玩具进行,往往矛盾不断,但容易流泪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容重新和好。这段时间的交往对人的一生实在太重要了。在自由中,孩子们平等地交往着,会了承受、判断,如何说话,如何把握他人的心理,如何找到感觉。
有了这些基础,5岁以后儿童结束了一对一交往,进入了三四人一组的交往中,并且在选择朋友上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也基本结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交友方式。他们开始相互表达爱意、解除孤独,也开始出现从心理对别人的控制和反控制,出现了情感上的依赖和沟通。
这奠定了孩子们的人际智能基础。
分享成长
做父母的应该能够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让孩承担他成长的压力,这样可能更好。父母将事情说给孩子,孩子平时的所需根本没有减少,潜在的心态却是和孩子分担买房带来的压力。
妈妈是孩子安全的来源,活力的来源,妈妈是孩子全部感情的寄托。妈妈绝不要无规则地离开孩子,更不要把孩子全托在什么地方。再好的地方也不能替代妈妈。
抱是爱的身体语言。小孩子、大孩子都需要爱。成人也需要爱,虽然我们的身体长太了,但我们还是要成长;没有爱,我们就不再成长。
生命是依靠爱来生存、发展、成长的。儿童的成长经历决定着他成人后的情感状态,决定着他未来的婚姻生活和情感生活,也决定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人天生有一种需求,那就是想得到他人的关注、想引起他人的关注。
给孩子过生日,让孩子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尽可能多的关注是一种好办法。
也可以利用春节、圣诞节或其他节日来一次家聚会、朋友聚会,为每个朋友准备一份小礼物,精美地包裹好,让孩子挨个送出去。得到物后,客人们的热烈拥抱和真诚的感谢既让孩子得到了全体宾客的关注,又获得了每个人的关爱。这种方式是大功率地输送爱的方式,年来上两三次,能极大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又能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情商和得体的言谈举止。
第七章 6岁以上
5岁以后,孩子对科学实验开始感兴趣,这时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在于学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而在于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这种认知是由儿童的兴趣引导的,他们乐于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还差10分钟就6点了,孩子们都走了,班里就剩8岁的婧婧一个人在做作业。我在一旁等候她。
做完一道题,她东张西望半天,手里玩着橡皮、铅笔,没有接着往下做。
我催促道:“快点,婧婧,别四处看了,快做题。还剩几道?“
“还有4道。”
“那就快了,抓紧做吧。“
“知道了,薛老师。”
趁她做题,我抽空去收拾教室。收拾完回来一看,她正拿着一个小画片在玩。我问她:“做完了没有?“
她没吭声。我过去一看:4道题原封未动!这么长时间,她一道题也没做。我无奈地搬了个凳子坐在她旁边:“现在,请你赶快做完这4道题。”她看我一眼,做了个鬼脸,低下头继续做作业。
在我的注视下,4道题不到4分钟就做完了。一看,全对。“你做得这么好,为什么刚才不快点儿呢?”婧婧不说话,以极快的速度收拾好书包,准备回家。
忽然,她转过身表情严肃地对我说:“我讨厌你,薛老师!”我愣了一下,马上微笑着对她说:“讨厌我,可以呀!但作业你还是必须完成的。”她站在那儿,深思了一会儿:“我知道了,薛老师再见!”
她的话在我脑中回响着。我为这所学校骄傲。孩子能如此真实、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知道我和她是平等的。我希望孩们永远都能这样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惧怕任何人。
孩子能直抒心中的感受,说明她没有受到压抑,她的心灵是自由的。
在我们学校,孩子爱老师,崇拜老师,听老师的话,但他不怕老师。
孩子们常常不愿意写作业。10多年的记忆里,像没有一个孩子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写作业。写作业不像上课,上课是在一个氛围中跟着老师走。写作业需要孩子自己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这对14岁以前的孩子比较困难。我们要充分理解他们。
12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道德感的。
10岁开始,孩子就会对发育产生极大的兴趣。时学校就安排《人体》作为自然课的教材。
在家里,我也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女儿出生到现在,我和爱人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分歧我们也是趁孩子不在家的时候解决。
第八章 孩子应该怎么学习
薛: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给孩子的时间太少。其次,父母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特别爱给孩子讲道理,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固执地用他们的观念要求孩子。
大人以为说教就是爱孩子,就是沟通一这一点在知识分子身上表现最明显。
知道孩子为什么焦虑吗?是一种无法深入了解语言内涵的焦虑。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老师就在用概念解释概念。而对孩子来说,基本概念要通过感觉去理解。
传统的教育通常认为学习就是学书本上的知识形式上是这样,但只有语词和现实联系起来,才是本质上的学习。有一部分子“学得很好,但细细考察会发现他们都是记忆力好的孩子。记忆当然重要,但学习的本质不是记忆。
孙:成人的东西无所谓对错,但只要他一教儿童,那肯定是错的。因为他忘了,儿童拥有一套独特的跟这世界联系的系统。教孩子就会让他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人肯定成为别人,他会很痛苦。没有人想成为别人,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成人要用爱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他成长。
薛:解释概念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罗列,比如解释“杯子”,就把具体的杯子罗列在后面。另一种方法是用概念解释概念。解释驴子,就说驴子是一种像牛像马的、能叫出又大又长的声音的动物…孩子能理解吗?不能。
孙:了解概念主要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主张用前者。……后面这种方法可以用,什么时候用呢?在孩子掌握大量的正确概念时才可以用,这至少要到小学四五年级。……最基础的东西不能用语言去理解,而只能用实物去理解……儿童的认识规律,特别像编撰一个真正的好词典。里面一定要有图,那是词典里基础的东西,是儿童阶段的东西。……儿童不是成人。儿童对实物的基本感觉和表象正在建立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儿童说很多话,用话语教孩子,这是不对的,甚至是危险的。
知识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知识。要让孩子因他自身的发展而充满创造性。人内心所有美好的情感都要被唤醒,要借助某些活动被唤醒。我们成人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活动唤起了儿童的感觉,但我们要去做,做一次就给孩多一次机会。一旦这种内在的东西被唤醒,在生活中被运用,它就固定在了孩子身上,这就是儿童的潜力。当他长大成人,环境、氛围、机会一旦来临,这感觉就会从他心中腾飞而起。
儿童只有不紧张的时候,全身心地、放松地去玩的时候,才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配对的外界事物上。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意思 — — 当他内在的东西跟外在的东西配上对,刹那间他的心智就会有飞跃。这种机遇越多,儿童的心智就发展得越快,他的创造力就越强。
而且孩子不能有压力。一有压力,他的感觉就没有了。
当孩子能够把他的感觉跟世界配对,他就开始拥有两种东西,一是抽象,一是演绎。这样他就掌握了了解世界的武器,他就开始理解概念,创造概念。所有这些都由儿童自己来完成,不由成人来代理。
孙:儿童也会使用成人直接给他的概念,如果成人不断地强制孩子,不断给孩子说,儿童也能很快使用成人的这套语言系统,只是这套语言系统和孩子的生活没有关系。
孙:你知道,所有的儿童在认识新的事物、在握事物本质的时候,都有一个过程。超过他心智水平的东西他记不住,他只能记住和他的心智状态相匹配的东西。但过一段时间,他会突然发现新事物和已经掌握的东西之间的差别,这种对差别的认识说明儿童的认识能力在逐渐上升。这之前成人不能着急,要等待。
孙:越小的儿童,所说必定跟所做直接相关,要是不相关,问题就来了。